手机版 泥古不化网
《程氏遗书》中载伊川先生语曰: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斯闲矣[3]26,只为诚便存,闲邪更着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3]149,俨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其中自有个敬处[3]185。
隐大子之子庐归于蔡,礼也,悼大子吴归于陈,礼也。例如《易·师卦》六四云:师左次,无咎。
同时,禁止在战场交锋时实施偷袭一类的阴损毒招,如《司马法》逸文就强调:无干车,无自后射。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先秦时期一切官方军事文书(法规、条令、条例)都属于古司马兵法的组成部分,像《左传》所征引的《军志》、《孙子兵法》所征引的《军政》,则为古司马兵法类别下的兵学专著。(《司马法·仁本》)武王伐纣成功后,乃册立纣王之子武庚,继续奉殷商之血祀,就是例子。(《左传·僖公四年》) 战场纪律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优待俘虏,救死扶伤,禁止报复是执行战场纪律中的必有之义: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
当然,对古司马兵法的竞于道德的属性,我们也不能作过度的夸大。(《周礼·士师》郑玄注引)即不准冒犯敌国国君乘的车,也不允许从背后攻击敌人。王夫之的贡献是既肯定求知与修养的联系,又注意到二者的区别。
西方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伦理学》表现了本体论与道德论的统一;黑格尔《逻辑学》表现了逻辑、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论语集注·子罕》)程朱学派虽讲理本身无所谓动静,而承认道体包含变化的过程。中国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表现于两个方面:一、以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或基本根源;二、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2]恩格斯、列宁所讲的都是西方,但在原则上也包括东方。
(同上)所谓道就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而气的全体是太和,太和即是气化的总过程。现在,个人的管见以为,中国传统哲学至少表现了四个基本特点:(一)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二)整体与过程的观点;(三)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的观点;(四)经学与哲学的结合。
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明代理学家陈献章宣称高明广大而不离乎日用,可以说是表述了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整体称为全或统体;过程称为行或流行。
这种学说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有一些著作,不取解经形式,如宋代胡宏的《知言》、明代胡直的《衡齐》、清初唐甄的《潜书》,这些著作形式上是独立发挥,而内容上却又创见不多(唯《潜书》在政治观点上提出新见)。汉代独尊儒术,于是学者以讲授经典为本职,经典的阐述,代替了独立的思考。立命即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之意。
中国哲学与中国医学,都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同时又把全世界看作一个过程,把每一事物的存在也看作一个过程。但二程也肯定世界是一个变化过程。
王夫之认识论的特点是区分格物与致知为二: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先秦时代可谓上古;两汉至隋唐五代,可谓中古;宋元明清可谓近古。
两千多年的中国哲学史是两千多年的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分。(朱熹《论语集注》引)朱熹又加以发挥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一九五六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古代哲学的几个特点》(后来收入拙著《中国哲学发微》)。在道家,以无知为最高的知,以无为为最高境界,既反对追求知识,又卑视积极的修养,实际上是归结为虚无主义,不过是追求主观幻想的自我陶醉而已。这日新、生生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辩证观点。这段话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探求天下万物之理,以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第二,通过对于天下万物之理的认识而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达到心的自我认识。
所穷之理,既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又是人伦道德的基本原则。他的本体论是气一元论,从气的统一性引出道德来,不免有些迂曲。
难道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就无成果可言吗?外国古代哲学曾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发生过影响,难道中国古代哲学没有自己的建树吗?要打破欧洲中心论。与程朱不同,陆九渊、王守仁则把道德原则纳入于心中,宣扬心即理,心外无理,以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是人心固有的天赋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内在要求。
最后谈谈如何正确评价中国古代哲学遗产的问题。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緼组相荡、胜负屈申之始。
虽然这所谓至善是有阶级性的,但不是个人的利益或宗教神学的信仰。康德的道德哲学虽然设立三大假定,但还不是宗教;宋明理学从不设立那三大假定,就更不是宗教了。中国封建文化中有大量的糟粕,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还有一个破旧除腐、清涤遗毒的任务。《周易系辞》以为世界是生生日新的变化过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而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在变化转移之中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陆九渊以为格物只是明心,王守仁以为格物只是正念,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
《中庸》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在实际上,朱熹对于一些自然现象也进行过一些实际观察和推测,他不是专门沉溺于玄想的。
至于中国佛学的特点,我没有作过深人的探讨,暂时存而不论。王夫之提出知以行为功的著名命题,他所谓行包括日常活动和道德履践,他认为从事于实际活动可以达到认识的效果。
理学家则从来没有认为必须承认上帝存在或灵魂不灭,只承认道德意志的相对自由。一九五六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古代哲学的几个特点》(后来收入拙著《中国哲学发微》)。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现在写出来,就正于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们和朋友们。
[1]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老子论道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朱熹更以理为太极,太极即是天地的本源、至高无上的绝对,也就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的观点 从先秦到宋明,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的统一,以为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之中必须体现道德原则。
他所谓道指人生之道,而人生之道是自天出的。所谓古代,包括上古、中古和近古。
Copyright (c) 2018-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年有些关于哲学史的论著,以为朱熹所讲只是修养方法,并无探求外界知识的意图。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